来源:admin 发布时间:2017-07-20 |
“剩下一个香港问题,我们现在也不谈……不过到那时(1997年),我们就不在了,具体事情由他们年轻人(邓小平等)去办了。”
——1974年5月25日,毛泽东同英国前首相、保守党领袖爱德华·希思会谈时的讲话
“我们都是炎黄子孙,祖国要统一,不统一就没有出路。我们这些人岁数都不小了,都希望中华民族来一个真正的统一。前人没有完成的事业,我们来完成,我们的后人总会怀念我们的。 如果不做这件事,后人写历史,总会责备我们的。这是大事,前人没有完成,我们有条件完成。
——邓小平,《希望中华民族来一个真正的统一》
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。中共中央总书记、国家主席、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乘专机飞抵香港。
随后,习近平在机场发表简短讲话,为香港打气鼓劲。他表示,9年后,自己再次来到香港有三个目的。一是表达祝福,热烈祝贺香港回归2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,衷心地祝愿香港再创辉煌;二是体现支持,20年来,中央一直是香港的坚强后盾,中央将一如既往支持香港发展,改善发展民生;三是谋划未来,愿同香港各界一起总结经验、展望未来,确保“一国两制”行稳致远。
国防部新闻局副局长、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吴谦大校在例行记者会上答记者问时表示,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也是解放军进驻香港20周年,辽宁舰航母编队将在跨区训练期间赴香港,参加解放军进驻香港20周年的庆祝活动。
20年前,香港在英国殖民者统治一个多世纪后终于回归祖国母亲的怀抱。
20年后,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的香港,已长成意气风发的青年,“一国两制”的香江故事一直在精彩上演。
香港问题是中英两国的历史遗留问题。香港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,19世纪下半叶,英国不断发动侵略战争,胁迫清政府先后签订了《南京条约》(1842年)、《北京条约》(1860年)和《展拓香港界址专条》(1898年),强割、强租了香港岛、九龙和新界。
三个不平等条约严重损害了中华民族的利益和尊严,辛亥革命以后的历届中国政府都未敢承认。抗战后期,中国政府曾经多次与英国政府交涉,企图在“倾斜的谈判桌”上实现“香港回归”,结果均告失败。“穷国、弱国无外交”,在中国人民于国内、国际都处于无权地位的时代,统一之梦难圆。
1949年,毛泽东为何不急于解放香港?
就在香港的英国人风声鹤唳、草木皆兵之际,却忽然发现大军压境的人民解放军一直按兵不动,并无继续南进之意,全世界都注意到这一来自新中国的和平举动。
这是为什么?难道是害怕英国在香港的一万多名驻军?当年12月19日《香港华侨报》头版头条的报道,道出了其中的秘密:“毛泽东已保证香港地位安全,英国年内承认中共。”
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,毛泽东生前虽未亲自踏上香港,但却长期关注香港问题,重视香港,并为香港回归作好了战略和政治外交方面的准备。
早在1946年12月,毛泽东就对来访的西方记者说过,对香港“我们现在不提出立即归还的要求……将来可按协商办法解决”。
1949年初,全国统一大局将定,毛泽东看到,香港作为英国在远东政治经济势力范围的象征,是美国和英国在对华政策上的分歧所在,可为我所用。为此,他在与斯大林代表米高扬谈话时说:“中国还有一半的领土尚未解放……在这种情况下,急于解决香港、澳门的问题也就没有多大意义了。相反,恐怕利用这两地的原来地位,特别是香港,对我们发展海外关系、进出口贸易更为有利些。总之,要看形势的发展再作最后决定。”
毛泽东的这一政策也得到了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的认可,从此,香港成了新中国发展对外关系的瞭望塔、 气象台和桥头堡,通往东南亚、亚非拉和西方世界的跳板。
新中国成立不久,英国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第一个承认新中国,与新中国谈判建立外交关系。也正因为有毛泽东这样的战略决策,当西方国家跟随美国对中国实施封锁禁运时,中国能够通过香港进口石油化工等重要战略物资。而到中苏关系破裂,香港在中国对外联系中所起的作用更为凸显。在此期间,香港不仅对祖国内地的经济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,其本身也因此快速发展,很快成长为“亚洲四小龙”之一,“只用几十年就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路”。
时间的车轮向前推进了30多年,中英两国政府关于香港“九七”前途问题的外交谈判在1982年9月撒切尔夫人访华时正式拉开序幕,其“前奏曲”是1979年3月英国香港总督麦理浩的北京之行 。
麦理浩访华,代表英国方面以香港“土地契约”问题为“突破口”,想逼中国让步,让“九七”后的香港继续由“英国管治”。对于这样的无理要求,邓小平直接表态:“对这个(香港)问题,我们有一贯的立场。我们历来认为,香港主权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,但香港又有它的特殊地位 。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,这个问题本身不能讨论。”
这次对英国来说相当“不成功”的会谈,第一次将中英两国政府“长期搁置”的香港“九七”前途问题公开化 。而邓小平“叫香港的投资者放心”的正面回应,初步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关于“香港还可以搞资本主义”的战略思考。以此为契机,自1979年至1982年,中国共产党、中国政府对香港问题进行了3年的调查研究,初步形成了“一国两制” “香港模式”的“新思维” ,为1982年9月至1984年9月的中英两国外交谈判奠定了基础。
撒切尔夫人在香港问题上,坚持英国政府立场,不肯让步 。她在会谈中强调三个条约(《南京条约》《北京条约》《展拓香港界址专条》)是“有法律依据的” 。邓小平斩钉截铁地回答说:“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……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,而且包括香港岛、九龙……不迟于一二年的时间,中国就要正式宣布收回香港这个决策。 ”
对于撒切尔夫人断言的“中国如果宣布收回香港将带来灾难性的影响”,邓小平坚定地说:“那我们要勇敢地面对这个灾难,作出决策。”“希望
邓小平的讲话,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中国政府解决香港问题的决心和立场,彻底打破了英国人不切实际的幻想,外电因此发文:《铁娘子遇到了钢汉子!》。对于与邓小平的这次会谈,撒切尔夫人后来回忆:“我与邓小平会面,他果然不负务实之名,香港问题最终在他手中打开了症结。”
会议结束后,黯然失神的撒切尔夫人步出人民大会堂,在下最后一级台阶时,不慎跌了一跤,香港传媒大做文章:“一失足成千古恨。”
经过两年零三个月的艰苦谈判,1984年12月19日,撒切尔夫人再次来到北京,同中国政府签订《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》。从那刻起,香港正式踏上了期盼已久的归程,所有的中国人都为之激动和自豪,因为它已让中华儿女等待了整整142年。
今年6月25日,《人民日报》发表文章《东风浩荡 春满香江——写在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之际》,文章这样写道:
变与不变之间,活力之都风采依然。
“夜幕低垂,红灯绿灯,霓虹多耀眼;那钟楼轻轻回响,迎接好夜晚……”回归20年,香港之夜的繁华一如既往。
香港没变,融通东西魅力未减。
香港在变。回归20年,香港这个“小地方”没少“大兴土木”。
20年,实践充分证明,“一国两制”最符合国家利益、最符合香港情况、最有利于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,是祖国内地和香港之间的“最大公约数”。
20年,无先例可循的“一国两制”事业在探索中向前推进。
这就是如今的香港,回归祖国20年里,蝉联“全球最自由经济体”,“政治效率”“营商效率”保持全球第一,连续两年位居全球集资中心之首。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,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香港发展变化的新情况,审时度势,稳妥应对,领导对港工作取得新突破、新进展、新成就,践行治国理政新理念、新思想、新战略,进一步促进香港的长期稳定、繁荣发展。
回归已20年,香港又将踏上新征程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,对毛泽东、邓小平等党的领导人在香港回归过程中的英明决策,不仅应牢记在心,更应践行于实。让我们共同祝愿,香港的前景更加辉煌;让我们共同憧憬,香港的明天更加美好!